- 全文1913字阅读约5分钟 -
资料图(罗韬摄)
修鞋补盆的那点事
文 |王忠群
俗语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家不一定真能遂愿,毕竟,勤劳俭朴的父母为一家五口的吃喝在时刻操劳着。但为家分忧,主动作为,在一些家务劳动中创造性地“发明”一些实用劳动技巧,一定程度上弥补家里因贫穷带来的缺失,这是我们所能做到的。我儿时的那些“创举”略带玩乐成分,想必也承载着许多同龄人的温情记忆。
夏天到了,能穿着一双轻便的塑料凉鞋去上学,那是件十分体面的事情。少年天性好动,崭新的凉鞋过不了一个星期,不是鞋带儿断了,就是鞋帮开裂。学校旁修鞋的老头当然是很高兴看到这一切,他把万能胶摆在醒目的位置,但我们还是把烂凉鞋装进书包,打着赤脚回家了。毕竟,兜里也没有那可怜的五分钱呀。
趁父母还未散工,找出一把禾镰刀,擦拭干净,将刀片插进通红的炭火中。再翻寻出合适的软皮废塑料,弃穿不用的旧塑料凉鞋最好,剪裁出大小合适的一片,清洗拭干备用。仔细将凉鞋断裂处处理干净,凹凸处剪平整,再把塑料片对齐并紧贴需黏合的部位下方。忙完这一切,正好炭火中的镰刀片烧得通红。小心翼翼地将刀片取出,利索地插进塑料片与断裂处夹缝中,只听见“滋”的一声响,一股青烟直冒,紧捏的左手大拇指与食指也瞬间感受到塑料熔化的高温。停顿两秒,估计刀片两边的塑料熔化得差不多了,快速地将刀片抽出,左手两个指头用力挤压,塑料片就与凉鞋断裂处紧密融合了。必要的时候,再次将禾镰刀烧红,将其他黏合不密缝处粘牢,用剪刀和砂布将毛糙多余部分细加修剪、打磨,尽量使之平滑美观,晾凉后便大功告成,完美如初。不是很细心的话,母亲可能要几天后才发现儿子的凉鞋竟然修补过。当然,这样偷偷摸摸弄的次数多了,一不小心让禾镰刀灼伤手指,起了水泡,是很容易被母亲发现的,也就免不了一番指责,但我们心里仍然美滋滋的。
无师自通,用废弃的牙膏袋修补搪瓷杯、搪瓷脸盆等,倒是我们可以光明正大干的活儿。父母亲结婚时的一个搪瓷脸盆塑料片,印象中非常漂亮。盆底印有一只金黄色的鲤鱼,周围有绿色的水草。放上清水,微波荡漾中,鲤鱼似动非动,摇曳生姿,极为赏心悦目。正因为如此,我们兄弟三人每次洗脸抢盆的剧情时有上演。于是,脸盆上的搪瓷就到处摔落,继而露出铁皮底色,继而铁皮生锈,继而出现裂缝或小洞。其他搪瓷茶缸、水杯、碟子等,也都会出现类似情况。于是,我们粘补漏洞的技术活粉墨登场了。
我们发现,那时的牙膏袋是由容易熔化的锡质材料制成。将挤完牙膏的袋子剪开,清洗拭干,剪碎,均匀排放至铁盆内裂缝或漏洞处,再置于炭火或者点燃的煤油灯上塑料片,均匀加热。不到三分钟,锡条就开始熔化,渐成液体状,继而开始流淌、渗漏到裂缝中。待锡液泻满盆底裂缝处,便快速地将早已准备好的抹布托住盆底,防止锡液继续外溢。然后用竹签将盆内已熔化的锡液均匀涂抹平整,撤火,静待其自然冷却凝固,再用砂纸细加打磨,尽量光滑平整。最后涂上色差相近的油漆,放通风处阴干,隔天就能使用了。当然,修补瓢盆杯勺等器具的漏洞,在没有锡的情况下,我们也尝试过用塑料牙刷棒熔化代替,工艺流程大致相同,效果也不错。
那时的农村,经常有人担着一副担子走村串户,一头是炉火风箱,一头是铁器物什,称之为补锅匠。我们用锡补盆,灵感大致源于此吧。久而久之,但凡左邻右舍的盆盆罐罐烂了,我都不厌其烦地为他们修补,还得一雅号“忠镂(音)匠”。以至于父亲曾对我嗔笑说:“手艺这么好,有补锅的天分呢,那以后干脆就去干这个行当。”引得大家哈哈大笑,童年的虚荣心就这么得到极大满足。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认为,这里的幸福无关物质塑料片,而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自我能力的放飞。物资极度匮乏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它留给人们的记忆却是刻骨铭心的。父母虽不能给我一个物质丰富的童年,但我仍然感谢他们给了我一个能自由舒展、释放的快乐童年。母亲的指责和父亲的嗔笑,我分明能感受到其背后隐藏着的那份肯定、那份鼓励。孩提时代养成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及其习惯,真的能让人受益一生啊。
作者简介:
王忠群,湘潭县人,大学中文系毕业,从事过教师、警察、公务员等工作,现供职于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业余以写作为乐,有散文、随笔、评论等散见于报刊杂志,曾创作出版长篇小说《我是谁》。
编辑丨胡歆宸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